足球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足球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重庆基层水利实干家李庆波将人生芳华献给大巴山间的河流

发布时间:2021-01-08 18:19:10 阅读: 来源:足球厂家

个人感言:我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岗位,但是我想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在防汛抗旱、抢险救灾、水资源管理方面,担当好水文尖兵和耳目,提供充足的数据保障,为建设绿水青山的重庆做一份贡献。

华龙网5月16日6时讯(记者 黄宇/文 李裕锟/图 谢鹏飞/视频)从城口县城出发,开车往东沿省道301行进约30分钟,一侧堤坝上,“振兴重庆水文,确保江河安澜”的标语首先印入眼帘,正对面的房屋外墙上,印着“团结进取,求实奉献”几个大字。

李庆波在水文站办公室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这里是重庆最偏远的水文观测站——城口水文站,站长李庆波来这里已经10余年了,这个从河南小乡村出来的“80后”,将人生的“芳华”献给了大巴山间的河流。在这里,他由一个懵懂的青年学生蜕变为了一名坚强、果敢、默默奉献的水利工作者。

大学毕业来渝 在“穷山沟”扎根10余年

“李站长,今天还要测水文数据啊,辛苦哦。”一大早,看着李庆波拿着工具出发,邻居老李在旁打招呼。

“对头,天天都要测得嘛,马虎不得。”李庆波回应到。

李庆波翻阅并记录最近的水尺水位表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初次见到李庆波的人很难想象,这个说着一口流利重庆话的青年来自河南,而且来到这个小站已经10余年了。

2006年,23岁的李庆波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,应聘到重庆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,随后一直坚守在水文工作一线,现任城口水文站站长。

初到水文站时,远离亲人朋友不说,语言不通,生活习惯不同等,都给李庆波带来了不便。

“我说普通话,当地人听不太懂,他们说方言,我也犯迷糊。”李庆波回忆,一开始,因语言不通,闹出了不少笑话。怎么办?为尽快融入当地,李庆波向同事请教,向邻居学习,用了3个月时间,基本掌握了方言。

“你一个大学生,到我们这个穷地方来干啥子?”“天天测这个有啥子用嘛,又没得经济价值。”当地居民时常把自己心中的疑虑,一股脑全甩给李庆波。

对此,李庆波总是笑着打哈哈,“这里需要我们啊”。李庆波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李庆波在缆道测流仪器前工作 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城口水文站是重庆最偏远的水文观测站,有两名工作人员值守,不仅要监测任河周边的雨水情,还要负责向下游巴山电站提供入库流量数据。每到汛期,水文站施行24小时值班制,李庆波和同事轮换,要在2点、8点、14点、20点准时上传监测数据。

一个个风雨之夜,李庆波和同事陈兵时刻监视着雨情、水情,每天报送水情信息,10年如一日,未曾放松过。

历经旱洪洗礼 成长为水文一线尖兵

水文一线的工作,大多以风雨为伴,经过几年的成长,李庆波逐渐历练成水文一线的尖兵。

李庆波组装流速仪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2009年初,枯水季节的城口又连续数月遭遇干旱,任河水位持续下降,水文站基本水尺断面已经无法用水文缆道测流了,需要另寻临时断面测流。仔细研判后,李庆波和陈兵带上测验仪器,穿上涉水工服,向河流上游预定位置出发。

这是李庆波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去临时断面测流。他穿上涉水工服趟进河里,看似平浅的河道瞬间淹没到了腰际,冬天河水冰冷的寒意透着厚重的工服渗进来,河底的卵石高高低低,每前进一步都要很谨慎。

“只有亲身体验过,才知道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在哪里。”李庆波事后回忆说,“书本上,关于临时断面的选择,有很多讲究,比如河段要顺直不宜太深,水流也要选择相对平缓的地方,但下了水,你首先要考虑的却是怎样迈腿这样基础的问题。”

探路、测深、计时、测速,40多米宽的河道,平时缆道测验只需30分钟,人工涉水测验却用了整整一个小时。上岸后,李庆波双腿被冻得不听使唤,他心想下次一定要穿个加厚的棉裤。

李庆波没想到的是,下一次涉水测量,很快就来了。

李庆波检查缆索井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2010年7月19日凌晨,城口县庙坝场镇发生山体滑坡,罗江河河水迅速上涨,2000余群众被迫转移。接到险情后,重庆市水文局立即启动水文应急监测Ⅰ级响应,连夜组织人员、设备开赴抢险一线。

彼时,李庆波刚借调到市局参加全国水利普查工作,作为城口水文站站长,他心急如焚,随同第一梯队人员返回城口参加救援。

到达堰塞湖坝体后,熟悉环境的李庆波带头勘察滑坡体地形,和同事们建起了堰塞湖库区第一个水文监测站,随后又赶到库区上游,涉水实测堰塞湖入库流量。

李庆波安装固定流速仪到铅鱼上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19日16时,第一个准确的水文数据传到现场抢险指挥部,为抢险指挥和决策提供了及时的一手数据。

水文站里安家 热血青春献给山间河流

大学期间,李庆波就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董燕燕。多年的水文工作,锻炼了李庆波的品格和意志,也让董燕燕看到了这个男人身上的担当。

2011年,董燕燕来到城口,以水文站的宿舍作为婚房,两人结了婚。第二年,他们有了儿子李澄。

李庆波在河边指挥同事控制铅鱼。记者 李裕锟 摄

由于水文工作的特殊性,儿子出生后,李庆波一直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妻儿,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只能把孩子送回河南老家。无法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,成为迄今为止李庆波最大的遗憾。

而今,水文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在不断地发生转变,大量的新设备、新技术投入使用,传统水文的工作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转变。

李庆波知道,工作必须与时俱进,他勤于学习,不断钻研业务,在历届市局组织的水文业务技能竞赛中,先后取得两个综合成绩第三名、两个第二名、一个第一名的好成绩,在2017年第六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中,他荣获综合成绩第22名。

“天上下了多少雨我知道,河里流了多少水我知道,这一工作平凡枯燥,但平凡枯燥也意味着无灾无难,这样其实很好。”李庆波说,“希望水文监测数据更多用在防灾上,而不是救灾上。”

10余年的水文坚守,李庆波用行动回答了初到城口时当地人问他的问题:“你一个大学生,到我们这个穷地方来干啥子?”

“我的工作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岗位,但是我想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在防汛抗旱、抢险救灾、水资源管理方面,担当好水文尖兵和耳目,提供充足的数据保障,为建设绿水青山的重庆做一份贡献。”在李庆波看来,他在这里做的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事,既然选择了水文工作,就意味着默默奉献,选择了用青春和热血厮守着河流,几十年如一日地战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。

照片里的故事

考试后的感想

落花生的读后感

设立朋友节